其他

从曹德旺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美印象周报

2017-06-28 中美印象网


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是对的,但选对地区,尤其选对熟悉当地的法律和会计合作机构,非常重要。在发达国家投资办厂,如果可能,应该和当地的政府、教会和工会等事先沟通,甚至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2016年底因投资10亿美元在美建厂而备受关注的曹德旺,近日再度成为话题人物。6月12日,《纽约时报》刊发报道称,福耀集团在美遭遇了工会危机,受到来自工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当地工会组织的介入。


除了人力,中国什么都比美国贵


曹德旺在去年十二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人力,中国什么都比美国贵。他在采访中说:“中国制造业本太高,美国天然气每立方相当于7毛钱人民币,中国卖2块2,这还是政府对我很优惠的前提下;电价,美国3毛钱左右,中国6毛多;高速公路,美国不收费,中国过路费一吨5毛钱。” 这个回答迅速被解读为曹德旺准备“逃离中国市场、把制造业回流美国”。由此带来“曹德旺跑了”、“别让曹德旺跑了”一系列讨论,人们开始认为,“曹德旺真的跑了,他去美国建厂了,他对国内制造业没有信心了……”。这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反响。


时隔半年,遭遇危机


6月12日,《纽约时报》刊发报道称,福耀集团在美遭到了来自工会的抵制,受到来自工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当地工会组织的介入。文章提到在福耀的车间里,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文化冲突,一些工人质疑该公司是否真地想按照美式监督和美国标准来经营。福耀正面临着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发起的激烈工会运动,以及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他说自己因为不是中国人而被解雇。


美国工会有多厉害


美国工会很“厉害”吗?其实,“厉害”这俩字不足以形容美国工会的威力。给曹德旺找麻烦的的工会组织UAW曾经让底特律汽车产业寸步难行。今天的美国工会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呼风唤雨,但是从一定程度来讲还可以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左右民主党的选举结果。


发达国家的工会领导往往是职业政客,美国前总统里根之前就是好莱坞演员工会主席。美国19世纪末期进入化以来,美国工会从小变大,通过罢工、集体谈判和选举为自己的谋利益。20世纪30年代,工会通过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新政”,争取到一系列保护劳工利益的立法。90年代,工会与两大党一样,动用巨款做政治广告。当然,投桃有李报,1998年克林顿本拟延长多国贸易优惠待遇、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计划等,都被工会“狙击”成功。


曹德旺的回应


6月20日上午,曹德旺告诉新京报记者,前述《纽约时报》的报道有大量内容失实,“子虚乌有”,而国内一些媒体又根据失实信息进行“标题党”式的解读而不加求证。“他们都没有采访过我。”曹德旺说。


“工厂不存在工会危机”


针对《纽约时报》所报道的福耀在美遭“罚款”一事,曹德旺回应称,福耀在今年3月与联邦职业安全与卫生署(OSHA)达成和解协议,投资约700万美元用于改善工厂的安全相关问题,罚金已降至10万美元,这部分钱不足以对企业造成任何影响。


曹德旺表示,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真的被发现环保有问题,1000万美元、1亿美元都没用,“等待你的首先是工厂暂停生产,进入整改,直到符合标准才能复工”。


曹德旺告诉新京报记者,报道中几名指控福耀的员工是被公司辞退的。曹德旺认为,纽约时报仅引用几名因工作能力被辞退的员工的指控,“不负责任”。“我们在俄亥俄州的工厂没有工会组织,更不存在‘工会危机’。”


曹德旺告诉记者,绝大部分员工对企业内部组建工会没有兴趣。“支持建立工会的员工比例不到5%。”曹德旺介绍,按照一般规则,在企业内部成立工会,需要至少超过半数的员工表决通过。目前公司情况“一切正常”。


“对在美国的投资信心依旧”


2016年年底,年过70岁的曹德旺,曾因福耀玻璃在美投资建厂一事广受关注。当时,曹德旺公开表达对在美国投资的看好,称“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中国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这些言论引发关于“曹德旺跑了”的市场恐慌。


当时,曹德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制造业成本过高,在中国办企业,增值税是最大负担。与此同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步失去。


“我的观点没有变。”,对于近期“曹德旺后悔在美投资”的外界猜测,曹德旺回应新京报称,美国工厂的生产效率确实没有国内工厂高,但自己在美投资的信心依旧,“在美国做玻璃还是很赚钱”,曹德旺称,“目前还在选址,打算下一步继续(在美国)投资建厂。”


“标题党”媒体扭曲事实


针对此次事件,曹德旺在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时回应称:福耀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到美国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打造中国的品牌影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国内媒体的严肃报道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词和编造谣言。”


曹德旺指出,此前有媒体曾以《曹德旺美国公司员工上街游行》为标题,这显然是“标题党”媒体在胡说八道。虽然这个事情是《纽约时报》挑的头,但中国国内的“标题党”却在利用机会大造舆论,从而博人眼球。


对于事件的起因,曹德旺指责《纽约时报》此番报道意欲不明,且报道内容大多是道听途说。报道大量采用了被福耀开除的美国工厂员工的一些说法,另外一部分内容则是福耀的“历史遗留问题”。美国政府17日举行对华招商活动,而10日《纽约时报》发出这样一篇文章,出于什么目的,让人疑惑。


曹德旺“走出去”的思考


曹德旺“走出去”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更不应对其冷嘲热讽:作为一个车用浮法玻璃(一种特殊加工工艺)的大供应商,选择让自己这种汽车配套产品靠近全球最大整车生产基地和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文化生成地,本身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选择。“拥抱”美国这个全球最活跃的融资基地,和市场机制最典型、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业制高点”,也是对自己和企业未来充满雄心和自信的表现。


曹德旺美国投资兴建的是传统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依据,但应该说本身就是一次不小的冒险。如果不充分考虑美国本土的劳工权利和工会制度,并充分计算由此带来的成本,势必是会“水土不服”的。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是对的,但选对地区,尤其选对熟悉当地的法律和会计合作机构,非常重要。在发达国家投资办厂,如果可能,应该和当地的政府、教会和工会等事先沟通,甚至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日本和德国公司的经营。


在美国,UAW必须得到某企业多数员工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而在一些日资企业中,资方向工人灌输了另一套理念,有效地阻止了UAW进入企业。让工人们意识到,工人和管理层并不对立,企业盈利和工人薪水福利等的诉求是一致的。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就业形势低迷,有不少工人愿意接受。


福耀发展的经验


了解曹德旺的人都知道,已经进军海外市场超过20年的福耀,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代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曹德旺的经验和教训,不敢说就是企业“走出去”的不二法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曹德旺用了20年的时间,花了大量“学费”总结出来的,值得所有企业深思和借鉴。以下摘自曹德旺的历次媒体采访:


1. 盈利


对于企业来说,“走出去”的第一要务是盈利。


2. 设厂


福耀“走出去”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是全球品牌,必须在一些地方设厂。另外,国内汽车市场已告别爆发性增长态势,但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汽车消费量巨大。


3. 思考优势


“走出去”前,要首先弄清楚你的产品能走出去吗?你的产品、技术、资本都具备哪些优势?


你也要弄清楚你要去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福耀“走出去”能成功,靠的是诚实和务实。我们是做汽车玻璃的,只能站在汽车工业的旁边,而对于“走出去”,没有弄清楚之前,我不会跨出去一步。


4. 本土化


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是经济非常成熟的社会,他们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因此,CEO、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总经理全部雇佣他们的人,并不是从中国派人过去。


在设计管理层的时候,应以当地人才为主,并特意设定一名高管负责社区关系,与工会和民间社团保持沟通协调,解决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5. 经营健康


企业经营健康是“走出去”的先决条件,如果进入病态就失去了“走出去”的能力和机会。


6. 不喧宾夺主


“打完反倾销官司,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作为美国来说,便宜的玻璃把本国的产业搞垮了,如果以后中国的产品不卖给美国,该怎么办?还得再去重建一个行业。有时候,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美国在排挤我们,应该反省我们自己的产量是否做得太多、质量是否有保证。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创新


福耀曾面临挑战,包括成本上升、汇率贬值、劳工费上涨等困难,但其整体效益却不断上升,其中依靠的就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比如产品智能化方面,现在提出工业4.0,核心就是产品智能化,但在这方面福耀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


8. 责任


企业走向国际,要有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首先在思想上做到国际化,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用心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合格的当地企业公民。


摘自|中美印象网


中美印象网欢迎供稿,投稿请联系:uscnpm@126.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